5月7日
辽宁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
来到黄海大鹿岛附近海域
对丹东市渔业发展服务中心
(原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杂色蛤人工繁育
与中间育成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现场验收
在现场
笔者看到
验收专家在13公顷放养区域里
随机选取3个点进行取样、检测,最后经合议
该项目各项指标均达到验收标准
通过项目验收
杂色蛤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为解决丹东地区杂色蛤苗种来源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项目组长、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福海兴奋地说
丹东杂色蛤苗种人工繁育与中间育成获得成功
打破了
丹东地区20多年来杂色蛤苗种一直依赖南方市场的局面
为当地大规模开展杂色蛤繁育生产打下了基础
对保护当地土著品种、恢复自然资源
改善近海水域水质和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丹东拥有浅海7万多公顷
环境条件适合经济贝类的大规模养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丹东杂色蛤养殖模式主要以滩涂养殖为主
面积小、产量低,苗种靠天然繁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面积推进滩涂
浅海和港湾底播杂色蛤养殖
养殖面积迅速增加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东港杂色蛤除畅销山东、浙江等国内市场外
还远销日、韩等国
目前
杂色蛤增养殖苗种主要来自福建、浙江、广西等地
年购进杂色蛤苗种的花销高达20亿元以上
丹东杂色蛤苗种长期依赖南方
主要受本地水质条件较复杂
大规模培育贝类摄食单胞藻比较困难等因素限制
虽然多年前水产技术部门有过人工繁育苗种的尝试
但由于繁育成本较高
最后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
去年4月初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杂色蛤人工繁育
与中间育成技术研究项目组
在繁育基地引进单胞藻种
进行饵料培养
2018年5月9日至6月30日
项目组分别从黄海北部自然海区采集壳
长3.5厘米至4.5厘米杂色蛤种贝6批
共2000公斤
进行人工催产
经过项目组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
杂色蛤稚贝一天天长大
同年9月
这些稚贝被分3批投放到大鹿岛附近海域滩涂
投放杂色蛤稚贝规格为1毫米至3毫米
共22亿粒
在验收现场
笔者看到经过六七个月的室外生长
稚贝长势喜人
经专家现场测量
杂色蛤稚贝平均壳长5.6毫米
其中最大的10.6毫米
最小的3毫米
经现场统计
滩涂中间育成杂色蛤稚贝总数为7.04亿粒
预计到明年9月
这些稚贝可以长成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