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子法》及配套法规实施等,让种子产业经历了颠覆式的冲击。展望2018年种业新格局初显端倪:去产能、品类优化、新技术“窗口”、服务社会化、中小型企业被边缘化和寡头时代来临,“后临储时代”中国种业迎来新动力,提升产业维度和布局正在进行之中。
去产能仍在路上
种子产能过剩局面严峻。
2017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收获面积293万亩,同比减少28.54%,为近15年的最低水平;新产种子10.58亿公斤,同比减少27.75%。繁制新品种数量大幅增加,老品种制种面积急剧下降,2018年春夏播种子总供给量达18亿公斤以上。从需求看,玉米面积调减基本到位,玉米价格企稳回升,加上花生、大豆等价格下跌,预期2018年玉米面积将反弹,需种量在11亿公斤左右,期末库存将达7亿公斤。
2017年杂交稻制种收获面积167万亩,同比增加2.69%;新产种子2.8亿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库存1亿公斤,2018年可供种3.8亿公斤左右。从需求看,水稻最低收购价下降,可能导致种植面积小幅调减;常规稻继续挤压杂交稻,直播稻面积进一步扩大。预期2018年杂交稻用种总量2.3亿公斤,加上出口3000万公斤,期末余种1.2亿公斤。
其他作物种子供需平衡有余。预计2018年黑龙江大豆面积将调减,吉林、河南、山西等省将调增,需商品种子4.2亿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持平,种薯需求略下降。
品类优化毛利率提升
2017年在主要口粮作物稻谷、小麦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玉米非优势产区“镰刀弯”地区大幅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增加杂粮和豆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花生、中草药材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83亿亩,同比下降0.7%。其中,玉米5.32亿亩,下降3.6%;稻谷4.53亿亩,基本持平;小麦3.60亿亩,下降0.8%。豆类1.55亿亩,增长6.7%。薯类1.34亿亩,比上年略减5万亩。
笔者认为,未来2~3年,商品玉米的定价权会重新回归东北种植区,且养殖、深加工行业会逐渐形成规模与产业优势。规模化种植者更看重玉米的机械化效率,深加工与饲养企业更看重玉米的能量效益值。未来衡量玉米产品优劣的标准会变成效率与效益的结合。
分子育种迎来“窗口”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改,核心变化集中在:申请出具检测报告的技术检测机构由自主选择改为国务院委托指派;审批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集中。本次修改规范了转基因农作物的审批流程,为未来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石。
转基因玉米凭借抗虫和抗除草剂优势,作为饲用作物阻碍较小,未来商业化推广是大势所趋。据农业部和全国农技中心统计,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约5亿亩,玉米种子市值约280亿元,参考美国、巴西等转基因玉米生产国80%以上的渗透率,预计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空间可达200亿元以上。
笔者认为,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中,国内种业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大多数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中小种企将被快速淘汰,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研发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将重新分割市场。另一方面,推广中将形成两类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衍生出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具有前端转基因技术的科技平台,通过将传统品种转化为转基因品种赚取技术费;另一种是拥有良好种质资源和优质品种的传统种企,与科技平台合作,实现技术升级。
服务社会化是大趋势
2018年是全国土地确权登记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2016年土地流转面积达4.7亿亩,超过家庭承包面积的35%。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户是土地主要去向。
2017年6月,农业部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用5年左右完成农村集体产权(特别是经营性资产)制度改革。财政部发布《关于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通知》,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00个产粮大县,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
中国土地碎片化及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转移,农业生产各种问题非常突出和复杂,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等明确,中央财政支持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据悉,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53亿元,集中支持237个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已达2.32亿亩,服务组织达22.7万个,服务农户3600多万户,涌现出全程托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托管模式。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
种业将进入寡头时代
2015年以来,跨国农化巨头寻求抱团取暖的机会,开展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竞赛:陶氏与杜邦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巴斯夫收购拜耳等,全球种业格局重新划分。
在此轮全球化的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种业由过去的增量市场共赢进入到存量市场竞争时代,资源呈现出快速向龙头企业积聚之势。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中国种业也会由强势企业形成市场垄断,这也标志着中国种业将进入“大者恒大,赢者通吃”的新时代。隆平高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17年隆平高科收购速度加快,6月以1.2亿元收购湖南金稻80%的股权;8月收购惠民科技80%的股权;11月以4亿美元与中信农业基金等共同收购陶氏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截至2017年10月底,隆平高科已与收购先正达的中国化工集团共同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大批中小型企业退场,龙头企业的估值大幅提高,整合的步伐未曾停止。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在2017年济南种子“双交会”上透露,6年时间种企数量减幅过半。部分是因为经营许可证到期,部分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还有一部分是被兼并重组。2016年,净资产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341家,较2012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净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012年的7家增加到2016年的15家。
“后临储时代”的新动力
2018年,新型农企将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是中国农业的一大动力。“后临储时代”,种植业的影响因素叠加到一定程度,引起产业共振,使大农业商业模式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未来的角度重新构建种业。比如,农分期以种植业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丰信农业以终端种植者用户画像为导入点,中化农业以MAP模式为撬动点等,技术和行业的边界正在被突破,新的探索已悄然起航。
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速了新型农企的发展速度。综合来看,农业是一个体量极大、但竞争水平相对低下的行业,又融汇了最前沿的技术。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多家新型农业企业获得融资,京东投资聚土网,道生投资等机构加码农房农地服务平台地呱呱、中农网等。新型农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农业服务,属于“轻资产+技术”类型,形式多为“电商+农业”“金融科技+农业”“企业服务+农业”等。
植物新品种权成为市场中的一个热点。现实中,品种权侵权现象普遍。品种权侵权与伪劣种子不同,不是说种子质量不过关,而是指没有得到专利人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一直是短板。虽然1997年就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年中授权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品种权保护依然存在问题:保护程度低,尤其对原始创新保护不够;授权速度慢;侵权人未得到应有处罚。
破解侵权难题的要点是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分子检测技术、推行品种DNA身份信息标识制度等。应用新技术既可加快授权速度,还可快速查出侵权行为。同时,有必要对种子生产、推广实行全过程监管。北京华耐“娃娃菜品种侵权案”一审在行业内持续发酵,行业维权意识大幅提升,未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数量或将井喷。